【邮说峰峰】魏之瑜--献身磁州窑事业的一代大师
传播集邮文化 倡导健康集邮 分享快乐集邮
魏之瑜,1963年至1982年在邯郸从事磁州窑研究工作,历任邯陶研究所美术设计室主任、邯陶总公司美术设计室主任兼邯陶研究所副所长,曾当选为邯郸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是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邯郸市工业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9年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代表。
魏之瑜,1935年4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从小聪慧过人,多才多艺,他在音乐方面很有艺术天赋,上中学时,他就担任班里的文体委员、全校的音乐编导和学校乐队总指挥。他所创作的歌曲曾多次在天津市电台获奖。
当年他报考的志愿是音乐学院,却阴差阳错地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录取。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的艺术才能便很快地在绘画方面显露了出来,成为梅健鹰教授的得意高足,并得到了梅教授的刻意培养。有时,梅教授有事,就委托他来给学生上课,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毕业时,学院已经决定把他留校任讲师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和生活的几年中,他不仅学习了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和同学张守智、杨永善,韩美林等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195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中国古代民窑传统工艺的指示,立即在全国各地得到积极响应,景德镇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首先行动起来,纷纷到高校招揽人才。各美术院校也积极地把自己最好的人才向各民窑输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梅教授亲自点将,魏之瑜踊跃报名要求到基层去,他说:“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有价值,把生活中的美提炼和再创造,传达给人们是艺术家的责任”,他和刘珂、李允忠两位艺术家结伴一起到峰峰,为磁州窑的发展建设贡献聪明和才智。
1963年,28岁的魏之瑜怀着对磁州窑无限崇敬之情,毅然放弃舒适的大学生活来到磁州窑故乡——彭城,他决心要在磁州窑这片沃土上开辟出新的艺术天地。
作为一名中国陶瓷美术家,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一来到峰峰,就到生产线和工人师傅们工作在一起,一身泥浆一身汗,在工人师傅们眼里,这样一位大“家”让人感到非常亲切,都很乐意与他交心做朋友,他也会孜孜不倦地传艺给青年,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之瑜老师。当他倾心于案头做陶瓷研究时,时时陪伴他忙碌的,是他那只大号烟斗。他一边搞制作,一边进行陶瓷研究,他那乐于助人的性格和超凡的艺术才能,使他很快成为磁州窑领域的核心和领军人物。
事业上的他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是工友们的良师益友,他为磁州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播撒智慧,组成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生活中的之瑜老师却在贫穷与困顿之中艰难度日。
60年代末到70年代,之瑜老师一家长期住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由于环境的影响,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月43元的微薄收入维持着他和妻子李春芬、女儿彤彤和儿子宾宾一家四口的拮据生活。尽管当时的陶瓷公司领导一再表示,帮他解决妻子的工作问题,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落实。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减轻丈夫工作的压力,很有艺术才华的李春芬只好到小学当代课老师。当时,生活的窘迫使之瑜老师只能抽当时六分钱一包的“蜜蜂”牌烟卷儿,为抵抗风湿病魔的侵袭,他喝着一元钱的薯干酒……。尽管如此,之瑜老师献身陶瓷美术事业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他以一个实干家的精神实践着一个中国美术家的追求。
在二十余年的工作中,他长期潜心于陶瓷美术的研究和设计,对磁州窑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先后承担出国展览、国家用瓷和内销外销陶瓷新产品的设计试制,同时,他认真钻研传统技艺、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具体设计任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努力使磁州窑文化的民族风格、传统技艺、现实生活需要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结合起来。之瑜老师还参加彭城磁州窑艺术的试制研究,他主持研制的花釉、花釉刻划花、色泥刻划花、异彩釉、烛光釉等产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磁州窑传统的装饰技艺,为陶瓷产品实现民族化和独特地方风格提供了新的途径。之瑜老师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产品与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艺术和科学的长期实践中,由他设计的花釉虎耳尊、花釉羊头尊等作品多次被选中参加出国展览,其中花釉虎耳尊、色泥杏花瓶1980年被选入中国磁州窑邮票。1981年,他又为中国邮票公司设计制作了“大清龙票”、“辛酉年票”两枚邮票挂盘,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首届中国邮票展,这两枚邮票挂盘现已成为集邮界的珍品。真正实现了他时常所说的:“我们搞陶瓷就要象唱民歌儿一样,要善于用本地的原料、特定的工艺加工和工艺手段形成我们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为了进一步弘扬磁州窑文化艺术,扩大磁州窑艺术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他曾多次邀请郑可、刘焕章、郑予鹤、侯一民、薛文照等不同流派的艺术家来彭城搞创作,为新一代磁州窑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瑜老师喜欢磁州窑艺术就像他喜欢民歌一样,他时常说:“磁州窑是伟大的,是值得献身的,磁州窑的艺术是伟大的艺术之一,其历史功绩是任何艺术都不可比拟的。”他的人生见证了他的思想。
在进行陶瓷创作的同时,之瑜老师将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科学实验、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的宝贵经验总结起来,不断地撰写论文。参加全国性的陶瓷美术设计会议和《中国陶瓷史》的编写工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上发表了大批论文专著,其中《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在陶瓷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磁州窑艺术初探》一文1982年被选入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在文章中,他从继承革新创造、造型功能美感、装饰技艺风格等各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磁州窑艺术。在文章中之瑜老师写道:“磁州窑装饰艺术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其继承性和创造性的。”、“将中国的绘画技巧直接运用到陶瓷装饰上来,这是磁州窑的一大特色。中国绘画技巧一经与陶瓷工艺相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陶瓷装饰的新面貌。……用绘画的笔法画图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陶瓷绘画性的装饰风格。这在中外陶瓷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之瑜老师把磁州窑推向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磁州窑灿烂的过去和光辉的未来。
之瑜老师不仅致力于陶瓷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实物和资料,还为磁州窑的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象朱伯华、刘立忠、任双合、韩修竹、段天纯、崔保林、张宝成、杨长乐……
之瑜老师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要弘扬磁州窑文化,要促进邯郸陶瓷的辉煌,就必须有一批杰出的人才、有一批核心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能建成一个磁州窑工艺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来。并对机构的建立、人员的确立,长远规划,工作重点等多个方面都进行周密的思考。他一直在为这个愿望努力着——
正值事业蒸蒸日上,许多研究需要他去做时,之瑜老师因长年积劳成疾身患癌症,躺在了病床上,当他病重在北京治疗期间,念念不忘的是磁州窑研究,割舍不下的是为陶瓷美术事业培养人才,他深为十年动乱不能工作,今日条件好了又失去工作能力而无限惋惜。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不多时,便含着热泪把在病中拟定的磁州窑研究计划亲手交给领导。病危之际,他挂记的不是自己的家庭,而是钟爱的事业。虽然他预感到自己不可能参加1982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但仍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他把撰写好磁州窑学术论文能够参加国际研讨会看作是民族的光荣,磁州窑人的光荣。当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时,之瑜老师抓紧一切时间向同事们叙述他深入磁州窑研究的具体方案和设想,坚强地握着探视者的手说:“只要一息尚存,我也要为陶瓷事业摇旗呐喊的!”在生命弥留之际,坚定有力的话语,深透着他对陶瓷美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感情。他像吐尽最后一根丝的的春蚕,耗尽最后一点热的蜡烛,把全部心血和才华献给了磁州窑。
1982年8 月4日凌晨4时50分,年仅47岁的之瑜老师走完了短暂的一生,正当他年富力强、才华横溢时,正当他宏图大展,决心为我国的陶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癌症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之瑜老师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共发来唁函、唁电五十份之多。当时的《河北陶瓷》总编赵鸿声在《人杰我事》的文章中,把之瑜老师和唐山陶瓷美术前辈杨荫斋老师并称为我国北方陶瓷两颗璀璨明珠。陶瓷美术家朱伯华在悼念魏之瑜老师文章写到“之瑜去世了,他的歌声也随着他去了,然而他留下的一首首无声的歌却永久地向人们歌唱着……”
许多年过去了,之瑜老师留给人们的众多艺术珍品和学术论著依然光彩四射。每逢人们见到这些珍品佳作时,不知有多少人心里还在默默地呼唤:之瑜老师,您好!
文/郭连生、刘立忠 编辑/文白
感谢关注、支持、推介“鼓山邮话”微平台!!!